(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研究”(16CWW029)阶段性成果)
此外,在西方儿童文学研究走向文化批评的潮流中,学者们也并没有放弃对理论主义的理性反思,仍在探求审美批评的意义与新方法。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极大地受惠于文化批评的观念与方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批判理论成为西方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与方法资源,儿童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文化研究化的趋势,导致儿童文学研究出现只有儿童没有文学、只有文化没有文学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2010年之后的西方儿童文学界兴起对理论主义与一般文化批评的反思,呼吁、主张审美批评的回归,同时强调,这种回归并非回到狭隘的传统艺术观念中,而是带着新的理论与精神,探索将文学批评、审美批评与文化批评更好地融为一体的方法。认知批评在当下西方儿童文学研究中的兴起,即与这种思考和探索密切相关。
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重要的、全方位的发展进步。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创立者之一帕特·平森特在《儿童文学》(2016)一书的绪论中,这样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20世纪后半叶见证了儿童文学研究在学术进程方面的巨大变迁。它起初只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一项选择性补充(学生最初甚至连学位都拿不到),至20世纪末,已发展成为一门体面的学科,受到高等院校本科生及数量可观的研究生的青睐。”翻阅2010年以来的西方儿童文学研究相关论著可以发现,对于儿童文学研究之学术身份与学术地位的认可,无疑正在成为学界的某种共识。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当代青少年文学作家艾登·钱伯斯等人曾经奔走呼吁,希望人们能够更加重视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研究。彼时的儿童文学研究一般不是从文学专业视角出发进行的,多被归入教育学、图书馆学等学科领域。如今,高校文学专业开设儿童文学课程已被视作理所当然,儿童文学由边缘学科变成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西方儿童文学研究是如何逐步发展演进的?取得了何种成果又留下了哪些值得反思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下,儿童文学研究将如何实现新的自我突破?毫无疑问,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为我们提供了太多可以探讨的话题和可以深究的问题。
学者们在借鉴和吸收成人文学研究理论资源的过程中,意识到这些理论相对于儿童文学研究有着某种异质性,进而开始思考发展属于儿童文学自身的解释理论和批评方法的可能性。尽管从西方儿童文学研究为自己打开文学理论的储存库开始,机械搬用、套用经典理论的现象始终存在,但这一领域最富思想力和创造力的批评,始终关注儿童文学理论的原创力及其对儿童文学现象、文本的解释力。儿童文学研究者意识到,作为儿童文学文类核心的“儿童”具有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又让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表达具有独特面貌和方式,他们所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儿童文学理论反过来深化了人们对于上述两点的理解。
在笔者看来,儿童文学研究在西方学界的兴起,既是这一学科主动寻求独立的学术身份与研究价值的结果,也反映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乃至全球人文研究格局的某种内在变化。儿童文学研究在西方蓬勃发展的时期,正是西方文学研究进行自我反思与拓展的重要阶段。许多传统观念受到挑战,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经典文本与普通文本、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区隔、关系等也得到重新思考和认定。在这种背景下,儿童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密切关联以及儿童文学作为文化文本的独特性,使之成为当代文学研究关注的重要对象。也是在这一时期,跨学科的研究观念与方法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儿童文学研究固有的跨学科与学科融合特性,又使其成为这种研究范式的重要实践者与受益者。作为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英国学者彼得·亨特认为,当代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主要是因为近来学术领域中各学科的分野正在消解,人文及自然科学领域皆如是,而本来就具有学科融合特质的儿童文学恰巧可以为这种趋势提供一种发展模式”。事实上,近二三十年间,西方儿童文学研究为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大量实践范例,同时也通过运用跨学科研究模式收获了重要成果。
文章来源:《图书馆学刊》 网址: http://www.tsgxk.cn/zonghexinwen/2022/0810/1134.html
图书馆学刊投稿 | 图书馆学刊编辑部| 图书馆学刊版面费 | 图书馆学刊论文发表 | 图书馆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图书馆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