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唐的稽古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对此,人们可从《王献唐金石书画题跋辑存》得窥全豹。这本书是王献唐金石书画题跋文字的首次整理汇集,主事者张书学、李勇慧多年来广撷博搜,“搜集整理了王献唐先生所藏所见历代金石文物、书法绘画以及相关著述等所作题跋精品500余篇1000余则,按钟鼎彝器、古代货币、印玺封泥、刻石碑版、砖瓦陶器、书法绘画、其他等七大类汇编成册”,旨在通过题跋这一特殊文字形式,集中展现王献唐学术生涯的不同寻常之处。著作中所展现的能够充分关联并辨析时代性文字特征的文篇,多有可读之处。
【来源:文汇报】
在金石篆刻和书法绘画领域,王献唐也有不凡的艺术造诣。他能书能画能刻,在创作上起步很早,但因终身耽湎于学术,作为消遣方式的书画印作品有限。在学术上,他能“博”而“深”。丰碑大碣向来是世人争相研究的,王献唐在关注这些传世名品的同时,也将视角转移到不为人重视的领域,对于残砖断瓦、竹头木屑,皆或发微阐幽,征引文献,或参考侪辈成说,继而形成自己的考释结论,言他人所未言之处。
世人对于王献唐相关印章专学的全面了解,大都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首次见到的《五镫精舍印话》一书。
刘一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南方藏家马国权为《近代印人传》稿件,专程到济南大明湖拜谒王献唐。当时王献唐虽已抱病修养,依然坚持为马氏所携铜器拓片题跋留念。马国权写道:“先生为余扶病作长跋,记此簋出土时地甚详,皆并世学人所未及者,博识至足令人佩仰。治印特其余事耳。”今天,人们在《王献唐金石书画题跋辑存》上卷中,将有幸目睹这一题跋件的全貌,并知其时为1959年。与王献唐同时完成题记的还有历史学家顾颉刚、考古学家郭宝钧,并有于省吾、唐兰、胡厚宣、徐中舒、张政烺、徐森玉、王福庵、黄葆戉、张鲁盦、沈尹默、谢稚柳等古文字学家和书法篆刻家。此件题跋大幅可谓“群贤毕至”。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献公将自拓及友朋相赠金石文字拓片分类装贴成册,署名《寒金冷石文字》。我由此联想,从字面上看,所谓“寒金”“冷石”似乎是寒凉冰冷的,不过我分明觉得,献公耗费毕生精力来收藏保护、进而无私弘扬的这些文化瑰宝,正象征着连绵不断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他,始终以一颗无比炽烈的赤子之心和报国热情,给那些世间冷寂文字带来了生命暖意。同样,张书学、李勇慧伉俪费心整理的《王献唐金石书画题跋辑存》何尝不也都是温暖人心的文字呢。作为王献唐的后人,透过这些文篇的字里行间,我分外感受到王献唐的“异代知己”对献公的温暖情怀。
王献唐(1896-1960),中国近现代历史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博物馆学家。他毕生竭力搜集、保护、整理山左乡邦文献和各类文化遗存,但凡所见,皆悉心勘察,体弱年迈时仍出入田野考古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
《五镫精舍印话》的可贵之处,在于书中讨论的不仅是单一玺印问题,而是把玺印作为核心议题,广加涉猎,同时将古玺印文字及其特殊形制与历史文献互为印证,在识真的同时也提出辨伪,在审美的同时也牵带考辨之说。此书涉及我国传统印章的方方面面,但决非一般印章启蒙的通俗读物。作者是站在考古专学的历史维度,运用实物参证之法,系统阐述与古代印学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譬如书中所举“汉魏六朝印章字数例证”“鉨印款式之演变”“摹印与缪篆”“封泥”“异国文字印”“汉官印体制之异”“顾氏集古印谱”“十钟山房印举”“簠斋精鉴”“齐鲁各家藏印”以及“印谱著录之编选”“高南阜六印山房记”等典型文篇,不论章节之短长,皆引经据典每出新见。
王献唐藏陈介祺旧藏毛公鼎全形拓
“五镫精舍”是王献唐的斋馆之名,《五镫精舍印话》是他的一部印学专著,作于1935至1937年之间,其时王献唐四十岁上下。全书涉及印史、印谱、印章形制、印文考释及印章鉴赏与辨伪等印学等话题,计179篇245千字。文篇中所展现的对各类印章源流梳理、古文字个案研究和古代典章制度的探讨,皆具很高的学术价值。作为由齐鲁书社编辑出版的“王献唐遗书”系列之一,此书于1985年上半年问世之后,即在域内生发热烈反响。
文章来源:《图书馆学刊》 网址: http://www.tsgxk.cn/zonghexinwen/2022/0901/1136.html
上一篇:刘一闻 | 寒金冷石文字中的生命暖意
下一篇:我在富士康的车间里思考人生
图书馆学刊投稿 | 图书馆学刊编辑部| 图书馆学刊版面费 | 图书馆学刊论文发表 | 图书馆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图书馆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